返回第932章 海纳百川(大结局)(1 / 1)月关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

当完颜驴蹄看到上官骆真的赶来时,便知大势已去了。

他颓然下达了放弃抵抗的命令。

大夏乾元元年,也就是公元1163年,杨沅于北都燕京正式登基,改朝换代。

是日,不仅他汇集了宋、西夏和金国、新金四方的文武大臣尽集于此,便连周围诸国,也由君主亲自赶来觐见,朝贺。

高丽国王王晛是第一个赶到燕京的,以此确保他是最最忠于中原天子的小弟位置。

陪同他来的,则是高丽大将金元仲。

金太公在杨沅的点拨和支持下,已经早早介入了文武之争。

金家本也是文臣,主动投向武将阵营,自然会被迅速奉为首领。

再加上大宋这边暗中的支持,现在金家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高丽第一世家。

高丽的武臣政权时代,即将开启。

金元仲是金玉贞、金泰熙姐妹俩的亲伯父,现在已经做为金家的代表,被推为高丽武将首臣。

大理国皇帝杨连高和皇后高舒窈带着小太子也千里迢迢赶到了燕京。

当然,一出大理国境,他们就很自觉地以国王和王后自称了,绝对不敢自称皇帝。

此时的杨连高已经痴痴傻傻,形如木偶了。

高舒窈抱着自己的宝贝儿子,一脸幽怨地瞟着杨沅。

“大理将来可是你儿子的,你不会对大理用兵的吧?”

“我需要对大理用兵么?”

杨沅瞪了高舒窈一眼:“又用明妃六相蛊惑我?我的儿子,将来会封王,世镇云之南,至于是叫皇帝还是国王,你现在都变换自如了,应该也不会太计较这个虚名吧?”

杨沅在高舒窈的翘臀上拍了一巴掌,抱过儿子亲了一下:“但是,这个虚名,于我中央朝廷,很重要!”

日本国的二条天皇也亲自赶来了燕京,并且由第一武臣平清盛亲自陪同。

对于日本国,杨沅格外地用了一番心思。

对于高丽,他已经在利用扶助金家,改变其政坛格局了。

对于日本,当然也会用些心思。

日本和高丽一样,武臣崛起,已经成了必然。

但,杨沅可不会允许平氏一家独大。

表面上,他对平清盛依旧信任有加,极尽扶持。

但是暗地里,他对后白河上皇、对武臣源氏、对贵族藤原氏都加大了支持力度。

平清盛显然是从中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,此次极尽恭谨地前来拜望上国天皇,也是极尽巴结。

二条天皇和他不肯放权的父亲后白河上皇目前争的也是极其激烈,此来也是存了求取大夏皇帝支持的想法。

杨沅让乔贞和上官骆负责与二条天皇谈判,其中第一个要求现在就卡在了那里。

不过,杨沅有信心让他一定接受。

这一条就是,由大夏皇帝,册封日本统治者为王。

这个小小岛国天生反骨,自七世纪后期就已自称天皇,与中国的“皇帝”称号搞对等了。

东汉光武帝曾经赐“汉倭奴国王”金印,不过那是授予九州地区部落首领的,不代表对整个日本国的册封。

中国历代王朝曾多次试图授予日本统治者“国王“称号和印玺,但均未被日本真正接受。

直到时朝时候,足利义满接受“日本国王”印,但也只是表面上的恭驯,国内统治者仍自称天皇。

来日方长,杨沅打算慢慢调教他们,这第一步,就是先把大义名份确定下来。

此时的日本国内,天皇方面,杨沅还有后白河上皇可以替换。

第一武臣的位置,也有源氏可以替代,更有双重属性的藤原氏左右逢源,他就不信对方会不就范。

大夏乾元元年,燕京皇宫,大安殿正式更名为奉天殿,杨沅在此,正式登基。

是时,钟鼓齐鸣,响彻云霄。

杨沅身着十二章纹衮服,头戴十二旒冕冠,缓步走向奉天殿。

自正殿以降,文武官员、中外使节,排成了长长的队伍,在天子缓缓走过时,俱都齐刷刷跪倒,山呼万岁。

那声浪一浪高似一浪,以君主身份赶来觐见的三国君主心思各异。

高舒窈俏脸潮红,悄悄看向杨沅的眼睛,已经湿得几乎要滴出水来。

高丽王倒是坦然,毕竟是早就躺平了的,心中毫无波澜。

倒是二条天皇跟平清盛,眼见如此威势,不由得面色如土。

杨沅是自己夺来的天下,不似那些循规就任的皇帝一般拘谨。

他坦然地走着,也丝毫不在乎什么目不斜视的庄严,而是随意看向左右跪倒者的面孔。

有陌生的、有熟悉的,有忐忑的,有敬畏的,也有隐藏着恨意与不甘的……

杨沅淡淡一笑,那又如何?

无论你是怎么想的,现在都只能俯首于我的面前,高呼万岁!

登基大典结束,杨沅马上接着举行了册后大典,同日册封了一些妃嫔。

他没有拘束于前朝只有一后四妃最多五妃的常规设置。

这种特权,也只有开国之君才可一言而决。

国家体制一旦确定下来,再想改点什么祖宗规矩,那就阻力重重。

但,他现在就是祖,他说了算。

所以,按照既定的规矩,最多追尊三代祖先为帝,杨沅偏就把大哥杨澈也追尊为帝了,百官也无可奈何,只能由他。

此举,倒是让杨泽痛哭流涕,感动的无以复加。

如今册妃也是如此,杨沅并不拘泥于古制。

不过,其中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,还是在册立诏书上最显眼的位置,加以说明了。

比如乌古论盈歌,这是女真贵族女子。

金泰熙,这是高丽贵族女子。

赵宁儿,这是前朝赵宋公主。

完颜萍,那是新金公主。

完颜佟佳,那是金国公主。

她们每一个人,都代表着对某一方势力的接纳,政治意义自然格外不同。

让人比较意外的是罔云湄和藤原多子。

任沐妍的身份,终究是有点惊世骇俗了,杨沅身为天子,也不好带个不好的头儿。

回头给她改个名字,以任氏女的身份入宫不成问题,现在这个身分是不方便提的。

但,前西夏皇后罔云湄,他就直接册立为妃,纳入宫中了。

这也意味着西夏政权的特别臣服。

而日本方面呢,姬香入宫,没人觉得奇怪,这是日本大贵族藤原家的姑娘。

只是杨沅把藤原多子的身份公布出来时,叫人大大地吃了一惊。

又是一个皇后!

二条顿时觉得颜面无光。

他跪下目送杨沅登上皇座的时候,都有点自暴自弃了。

要不,这“国王封号”答应也就答应了吧?

虽然不太好听,可若因此得到大皇帝陛下的支持,朕……孤的实际权柄,说不定还更大呢。

杨沅于燕京登基,在此接见外使,处理东北接收未尽事宜,并且建立新朝制度。

他是由丞相而皇帝的,就此废了丞相尊位,设立内阁,乔贞、钱策、任得恭、上官骆是第一批入阁的大学士,又建五军都督府,以御天下军队。

基本上,他原本在新金做了试点的制度,全部拿过来,再进行完善后,便形成了他的新朝制度。

与此同时,拓跋厚、拓拔黑衣、罔宗恒等西夏将领,连兵带将,直接进入东北地区接管防务去了。

而完颜驴蹄此来燕京,带上了全部的新金精锐。

他们不用回去了,在西夏兵将们全面接管了东北防务之后,他们就去了灵州,正式接驻西夏防务。

其实对于这种安排,朝廷中也不无反对的声音。

包括这些将领,也是不甚情愿的。

但是做为开国皇帝,他对军权的掌控和威望,都是一个统治者最高的时候。

杨沅力排众议,坚持己见,所谓阻力也就不成其为阻力了。

杨沅对于这些降将,其实是地位、官职、富贵、权力,全都给他们保住了。

这种情况下,如果你坚持不肯赴任,那就只能说你是包藏祸心了。

杨沅是既震慑,又怀柔,把一切做在了头里,让他们明白反抗已经无望,但又能在新朝中看到无尽希望。

三月十六,杨沅从燕京回转洛阳。

整个新帝国,充满了勃勃生机,一派全新气象。

但杨沅知道,这个由宋、金、新金、西夏拼凑而成的新的大帝国,外忧固然已不多,可内患却还重重。

旧的民族矛盾与仇恨,新臣与旧臣、不同地域、民族、出身的官僚,他们之间的矛盾依旧很深。

如今只是有着他这个超级黏合剂凭着他强大的个人威望,才能让这些表现的并不明显。

可他若是如始皇帝一般英年早逝,而继承者又表现不佳的话,难说就不会迅速分崩离析。

幸好,他的身体还蛮好,人也健康,他觉得,再活个几十年,让这拼凑的版图彻底融合起来,还是大有希望的。

只是,他没有想到,自己那么能活,而且容颜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。

在此期间,这个新帝国的制度,也被他逐步建立,并完善起来。

重走回头路,去搞上古时候的分封制,是不合适的。

分封的邦国,最终的作用力一定是向内的,首先图谋的就是取而代之。

杨沅没想过分封有功之臣,也没想过利用他的子嗣去搞分封。

他甚至把爵位制度,全盘继承了宋国的。

总之就是,诸国制度中有好的,他都拿来改造成适合本朝状况的加以利用。

然而,建立中央集权的大帝国,在这个地代的客观条件下,又要集权又想扩张,也是不合适的。

那么久而久之,它的制度必然僵化,内部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,然后重新进入历史的轮回。

杨沅也不奢望他能找到一个办法,让这个大帝国千秋万世。

他只希望,这个帝国存在的更久,而且能充满活力。

否则变成一个僵而不死的老家伙,也只是任人鱼肉,留下无尽屈辱。

因此,在他执政期间,他便努力地寻求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。

既然集权与分封各有优劣,能否找到一种让它保持微妙平衡的办法呢?

政治制度,杨沅基本上就是在内阁和六部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了。

而做为军事制度,隋唐时期的府兵制优点是兵农合一,避免了军阀化,但后期战斗力直线下降,衰落的厉害,明朝的卫所制,与之相似。

要说对于军权的控制,还真是以宋朝最强,但是战力衰败和军费高昂问题,也是不可避免的。

杨沅经过反复琢磨,最终制定了调兵权归中央、将领轮换、军队分析、财政控制等诸般手段相配合的制度。

如此一来,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军队的忠诚,又能更好地维持战斗力。

但杨沅认为,制度是一方面,一个老大帝国长期处于稳定中,它就必然渐渐走向腐朽。

而制度,其实也是极不可靠的,后来的统治者如果想改,也只是一动念的事儿。

所以,得主动给自己找点麻烦,让它能一直保持活力。

于是,通过以上办法加强了中央权威的同时,杨沅又对边陲地区,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。

历朝历代,对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,都会赋予相对较多的自主权,这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。

而杨沅不是,他在坚持文官流官制和武将轮换制,以防止地方割据的基础上,赋予了边疆地区更大的军事自主权,充许他们向外扩张。

战功,可以用来换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,战利品也划定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比例,再加上荣誉制度,即开疆拓土者树碑立传等措施。

如此一来,边陲地区无论文武,都不仅仅满足于治下的安定了,而是两眼发绿地看向了外面。

二十年的时间,大夏帝国便如强汉盛唐时一般国力昌盛了。

西部和南部,从陆地上不断地蚕食、扩大着帝国的版图。

东部在望洋兴叹一阵子后,从杨沅口中知道了大洋彼岸的世界。

于是他们开始热衷于建造远洋巨舰了。

唯有北方,并没有向北进行太多扩充。

实在是地广人稀,抢下来了对于这些地方府来说也毫无意义,

经常走上一天,连人都看不到一户人家,实在是没有动力去进行武力扩张。

所以,驻守北方的这些文武官员,渐渐把目光瞄向了陆地相连的高丽,以及只有一道海沟相隔的日本。

此时的高丽王已经是王从杨,杨沅获悉这一消息后,也只是要求他们,对一向恭驯的高丽,如果拿下,可循云南之例。

云南此时就已正式纳入大夏版图,做为驻边番王,可以世袭,但其治下官员,也是朝廷委派的流官。

这些官员并不安分,版图在他们手上逐渐扩张,眼看着云南已经快要不符合边疆的定义了。

乾元三十九年,杨沅禅位,因为,他对于做皇帝,已经有点腻了。

而且,他那不老的容颜也是个麻烦,民间已经有揣测,说皇帝陛下有借命续命之法什么的。

杨沅一直未立太子,而是从诸子中,选择了性格、品性、才干,都更适合延续并发展他的制度的儿子,杨钦。

这一点倒是有些出人意料。

因为,杨钦的母亲是阿里虎,在杨沅的后宫嫔妃中,她是毫无背景的,存在感极低。

但杨沅觉得,诸子之中,杨钦最合适,便选择了他。

“二哥哥,咱们去哪儿?”

鹿溪将一盏沏好的茶水,递到杨沅手里,神情有些雀跃。

她的容颜也没有太大的改变,岁月只在她的眼角,留下了几丝浅浅的细纹。

那卧蚕眼,依旧有种少女般的活力与甜美。

“先往江南去。”

杨沅轻轻吁出一口气:“晋王的身子近来不大好了,咱们先去探望探望他。然后嘛……”

“咱们就乘鸭哥的船,出海。”

“去东大陆吗?听说,已经有船渡过了重洋,抵达了大洋彼岸?”

“可以啊,反正我看咱们还有大把的岁月好活,这山山水水,可以游历的地方多着呢。”

杨沅笑吟吟地道:“咱们就去东大陆,先去看看那儿的殷人。”

青棠好奇地问道:“那些殷人,真的是古时候的殷人渡海过去的吗?”

杨沅笑道:“谁知道呢,也许是吧。”

看了眼满是期待的艾曼纽贝儿,杨沅笑着接口道:“当然,鸭哥走熟了的那条海路,咱们也要走的。一路走下去,还可以去贝儿的家乡看看。”

杨沅长长地舒出一口气,欣然道:“以前啊,我只在奏折上看到过的地方,咱们先走一走。

然后,再去那些书里也没有提到过的地方,山河万里,自当行尽!”

本站域名为douyinxs.com 。请牢记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